紫苏是什么(紫苏有什么作用和功效)-9游会

紫苏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种植和应用历史,其叶(紫苏叶)、茎(紫苏梗)、果(紫苏果)均可入药。紫苏叶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汤。它们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大致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缘呈锯齿状,两边呈绿色或紫色。它们适合种植在阳台上,具有很好的观赏和治疗价值。

外感风寒的灵丹妙药,治气的神药。

紫苏一般在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存放于阴凉干燥处晾干。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主任、国医严岩峰介绍,紫苏药性辛温,归肺、脾经。主要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自古被誉为“外感风寒的灵丹妙药”。清代专著《本草正义》记载,紫苏芳香旺盛,“开皮毛于外,泄肺气而愈伤;然后鼻塞头清,是外感风寒的灵丹妙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呕吐、恶心、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

紫苏又被称为“治气神药”。明代本草名著中记载,紫苏能“散寒清肺气,宽中气,平胎气,降气化痰,亦为治气之神药。”其中紫苏的叶、茎、籽各有不同的作用,所谓“一物三用”。对于伤寒、头痛、骨痛、恶寒、发热、四肢不利、邪郁,紫苏叶能祛邪解表;对于气滞中饱,胸膈不利,胎气迫人,腹痛者,苏梗可顺气,宽中;对哮逆,紫苏可固喘;痰冲,紫苏能降火清痰。

值得一提的是,紫苏还有外治的功效。对于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轻度痔疮等一些疾病,紫苏也有其用武之地。例如,南宋《艺鹭颜本草》记载,紫苏可以“金疮止血;治痔疮,煎洗”。

需要注意的是,热病、阴虚、气虚、上火引起的呕吐,应避免服用紫苏。明代名医苗希雍在其著作《本草经》中提醒:“此病属阴虚。如果有畏寒或畏寒头痛,要注意不要给,要补病。对那些因火而恶心的人不合适。”紫苏也不宜长期作为药膳材料,以免泄人真气。

紫苏的种植和收获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胡春梅说,紫苏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所以最好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将准备好的营养土放入花盆中,根据花盆的大小挖好播种。一般花盆直径20cm的话,种2~3个孔,孔深2 ~ 3cm,每个孔播3粒种子。把种子放进洞里,用薄土覆盖。播种后立即浇水,并用塑料薄膜或无纺布覆盖保持湿润。种子发芽后去掉覆盖物。出苗一周左右,根据出苗情况适当间苗,保证每盆2~3苗。也可采用幼苗移栽法,每盆2~3株。出苗后根据土壤墒情浇水,冬季一般5-7天一次,夏季一般1-2天一次,一般在上午,这样秧苗不易白长。

紫苏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地温高于5℃时,种子可以萌发,适宜的萌发温度为18~23℃。苗期耐低温1~2℃。植物在较低的温度下生长缓慢,在夏天生长旺盛。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2~28℃。耐湿、耐旱,如空空气过于干燥,茎叶粗壮坚硬,纤维丰富,品质较差。因此,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可以通过喷洒或浇水来改善空空气的湿度。紫苏的生长期比较短,种植后两个半月就可以收获全草。

紫苏叶可鲜食或煮熟后直接食用(去除鱼、肉腥味,同时增加风味),也可全株采收晒干入药。紫苏要在晴天采收,香味充足,晾晒方便。时间应该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那时紫苏还没有开花。

紫苏茎一般在9月初开花前采收,此时花序刚长出,用剪刀从根部剪下,将植株倒挂在通风阴凉处晾干。紫苏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种子和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穗或整株切下,扎成小束,在太阳下晒几天后,摘下种子晒干。采种的同时注意选择和保留良种。选择长势强、产量高的植株,等到种子完全成熟后再收割、晾晒、脱粒,作为种子使用。(杨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andon8.com/303921.html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