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一重指的是(两新一重指的是多选)-9游会

稳增长靠什么?“两新一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了“两新一重要”的主要任务和部署安排。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表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十四五”102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地方政府对专项债券的支持。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精准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

什么是“两新一重”?“新型城市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 “重大项目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将进一步加大“新城市建设”的推进力度。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包括都市区建设、城市更新、城市防洪排涝、县域补短板、现代社区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六大方向。其中,有三个重点值得关注。

一是地下管网更新工程。

在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将管道改造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

韩文秀12月11日表示,一些地方发生燃气管道爆炸事故,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网排查整治,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子”工程。国家发改委(ndrc)12月22日表示,将加快补齐燃气管道、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系统治理城市内涝,统筹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根据“十四五”规划,要加快城市更新,完成2000年底前完成的21.9万个城市旧社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旧厂房改造,改造一批大型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预计“十四五”期间将有3500万个旧城区得到改造。

三是保障性租赁房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预计2022年,中国将供应279万套保障性租赁房,刺激投资3377亿元。

新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十四五”规划,将围绕加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融合创新支撑,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

韩文秀12月11日表示,要适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污染减排、碳减排、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的投资,扩大短期需求,增强长期动能。在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5g基站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充电桩、uhv输电等将成为重点投资领域。

重大项目建设

12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表示,基础设施投资应适度提前进行,并提出“三条战线”: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释放资金,三是安排项目。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定投资的重要抓手,会更快发挥作用,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十四五”规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三个方面:

大调水。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供水和灌溉。推进新疆库尔干等大型水库建设,落实黄河河套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推进四川向家坝等大型灌区建设。

防洪减灾。雄安新区防洪工程建设等。

12月13日,水利部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按照政策适度发力的要求,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和实施国家重大水网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建设,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二、电力系统工程建设。

根据“十四五”规划,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将大幅增加,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布式能源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有序发展,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沿海核电建设稳妥推进,建设一批功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12月22日表示,将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沙漠地区和海洋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建设。2022年12月24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发展水电,加快西南地区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批准开工一批重大项目。

第三,交通强国建设工程。

根据“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点包括:

要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加强新疆至、中西部、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

构建高速公路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提高国家高速公路网质量。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2.5万公里。

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新增民用运输机场30个以上。

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新增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3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3000公里。

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体系,推动约120个国家的物流枢纽建设。

钱从哪里来?专项债务支持 新型融资方式

专项债是“两新一重”的重要配套工具。在12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宋启超介绍,“2022年专项债券将用于九大方向: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1-11月新增专项债券的投向也印证了这一点。

新的基础设施需要新的投融资方式。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不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使得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不适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模式上,将从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模式、创新金融信贷投入模式、创新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企业参与投融资机制、培育可持续的投资闭环收益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提示风险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不如预期风险;经济增速慢于预期风险;反复流行的风险等。

1.基础设施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基建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5%。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投资结构来看,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25%、30%和20%左右。基础设施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1-11月基建累计投资同比仅-0.17%,主要受资金面专项债后期兑付以及防范债务风险的政策监管趋严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工作要“确保财政支出力度,加快支出进度”。近日,财政部已下达2022年专项债务和一般债务提前核定额度,并要求一季度实物工作量。在更加积极的金融政策支持环境下,基建投资有望加速。

2.“两新一重”的投资方向和规模

2.1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将进一步加大“新城市建设”的推进力度。在“十四五”规划中,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做出更加具体的安排,包括都市区建设、城市更新、城市防洪排涝、县级补偿、现代社区培育、城乡融合发展六个方向。其中,地下管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房建设值得关注。

2.1.1地下管网更新工程

地下管网改造被多次强调。最近一些城市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与管道老旧失修有关。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管道改造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40年来的高速大规模建设和粗放式开发积累了许多隐患,如地下管线老化、底数不清等突出问题,城市内涝、燃气爆炸等灾害事故频发,亟待整治”。近日,国家发改委(ndrc)表示,要“加快补齐燃气管道、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系统治理城市内涝,整体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预计此轮地下管网改造工程的启动时间将快于此前预期。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启动了筹备工作。

2.1.2旧居住区改造工程

旧居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之一。根据“十四五”规划,要加快城市更新,完成2000年底前完成的21.9万个城市旧社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旧厂房改造,改造一批大型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预计“十四五”期间,旧住宅区改造项目将覆盖3500万户家庭。

在资金来源上,中央财政支持和地方自筹共同努力。在中央层面,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旧社区改造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城市旧社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给予财政补贴,按照‘保基本’的原则,重点支持基本改造内容”。除中央财政支持外,各地还通过土地出让金补充、现房出售补贴、税收返还、基金奖补等政策,积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2.1.3保障性租赁房: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

自2020年底以来,发展保障性租赁房成为租赁政策的重点。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大城市突出住房问题”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房建设。同月,住建部工作会议提出“扩大保障性租赁房供应,保障公共租赁房,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房”。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解决大城市突出住房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方式,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同月,“十四五”规划提出,切实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以人口流入量大、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房供应,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0个城市参加的保障性租赁房发展座谈会。6月,全国人大决定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缓解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住房困难;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增加租金低于市场水平的小户型保障性租赁房供应。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房的意见》。政府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和多渠道供给。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各地正在陆续规划保障性租赁房供应计划。今年,北京第三批土地供应开始建设保障性租赁房;上海、广州、深圳计划“十四五”期间分别新增保障性租赁房47万套(间)、60万套(间)、40万套(间),约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5%;合肥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筹集15万套保障性租赁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30%以上。

关注“租购并举”模式下的长租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期租赁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未来房地产会逐渐淡化甚至消除其金融属性,回归居住的原始属性。预计2022年,中国将供应279万套保障性租赁房,刺激投资3377亿元。

2.2新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创新。

根据“十四五”规划,将围绕加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融合创新支撑,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韩文秀12月11日表示,要适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污染减排、碳减排、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的投资,扩大短期需求,增强长期动能。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是支撑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的战略基石,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造中长期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先行布局。在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5g基站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充电桩、uhv输电等将成为重点投资领域。“十四五”期间,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在疫情冲击下逆势而上,成为“两新一重”投资的重点领域。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3重大项目建设

12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表示,基础设施投资应适度提前进行,并提出“三条战线”: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释放资金,三是安排项目。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见效会更快。

2.3.1水利:重大调水、供水灌溉、防洪减灾。

“十四五”期间,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全流域和水资源均衡配置空,加强跨行政区域水系管理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增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防洪抗旱能力。坚持节水优先,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加强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洪薄弱环节,加快防洪重点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和修复,加强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修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

在适当的政策要求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将会到位,投资完成速度将会加快。资金方面,截至2021年11月,重大水利工程投资额1044.8亿元,投资率83.2%,较去年同期的1.9%有所放缓。重大水利工程投资1072.1亿元,完成率85.4%,低于去年同期1.0个百分点。从项目数量看,截至2021年11月,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已分解实施水利建设项目13749个,比2020年同期增加295个,同比增长2.2%。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政策适度发展的背景下,各部委对明年水利工程建设密集发声。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表示,基础设施投资应适度超前,以支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基础建设,二是释放资金,三是安排项目。12月13日,水利部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按照政策适度发力的要求,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和实施国家重大水网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建设,推进智慧水利建设。预计2022财年中央财政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将高于今年,资金到位和投资完成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3.2电网: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沿海核电、输电通道、电力系统调节工程建设。

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实施风电、水电、光伏、核电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2022年12月24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东、中、南部地区风电光伏就近开发和消纳,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发展和“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发展,做好沙漠、戈壁、沙漠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启动实施“万乡镇控风行动”和“千家万户阳光行动”。积极稳妥发展水电,加快西南地区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批准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促进生物质能的有序开发利用。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计划建设福清6号、红沿河6号、防城港3号、4号机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新增装机容量367万千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具备可靠条件的核电项目审批和建设。从数量上看,2020年可再生能源产能将达到89.5万兆瓦,同比增长18%。从结构上看,2020年风能、太阳能光伏和可再生水电将是前三大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别为32%、28%和38%。预计“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产能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2.3.3交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根据建设交通强国纲要,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显著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的能力显著增强;高速网络发达,干线网络完善,基础网络广泛,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基本形成了“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圈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递货流圈”(国内1天服务、周边国家2天服务、全球主要城市3天服务),旅客联运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安全、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运输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关键交通运输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优秀,市场环境优良;实现基础交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安全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基础设施规模和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和绿化水平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受优良交通服务。

具体立足点:多层次铁路、民航、邮政合力打造“四好农村路”。基础设施布局方面,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郊区)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建设高质量的铁路网和综合交通枢纽;铁路运输装备方面,3万吨重载列车和时速250公里高速货运列车取得重大突破,合理安排时速400公里高速轮轨旅客列车系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系统等技术储备研发。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城乡道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路况和道路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公路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全面完善。

3.钱从哪里来?

3.1专项债是重要的支持工具。

专项债券是地方政府为支持专项项目建设而发行的债券,投资重点倾向于“两新一重”和“十四五”。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可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前者是地方政府为缓解资金短缺或解决暂时资金短缺而发行的债券,后者是地方政府为筹集资金建设特定项目而发行的债券。专项债务不计入财政赤字,因此具有政策弹性。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已经成为主力军。关于资金投向,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宋启超在12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2022年专项债券将主要用于九大方向: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二是能源,三是农林水利,四是生态环保,五是社会事业,六是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七是市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八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九是保障性安居工程。从已披露的专项债券投资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今年1-11月,新增专项债务合计约3.5万亿元,其中80%以上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16%投向农林水利、生态环保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未来,专项债券将继续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精准发力稳投资,主要投向“两新一重”、城乡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项目。

3.2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方式可期。

新型基础设施有其独特性,需要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未来将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不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规模更加差异化,主体更加多元化,运营更加市场化。这些特点使得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不适用于新型基础设施。针对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拓宽融资渠道的政策试验。未来,我们将更多发挥政府资金在投资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和市场力量,拓宽资金来源,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从创新政府资金投资模式、创新金融信贷投资模式、创新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企业投融资机制、培育可持续的投资收益闭环五个方面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与节奏不及预期风险;经济增速慢于预期风险;疫情反复风险等

来源:夏磊观察,本文已获授权,感谢原作者!

点击下图,申请金茂、东园房产数码员工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andon8.com/310361.html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