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小报(三国演义小说)-9游会

连趣网同学深度研究:《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研究

作者注:

迎新春,献旧作,笑傲江湖。

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90年代末,但我不记得第一次发表在哪里了。只是网友李先生在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漫画封面鉴赏》中引用了这篇文章。经过很多地方的传播,已经败坏了。

2015年春天,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沧海一粟》(杂集),在旧软盘里找到了修订版。修改日期标在文章的末尾(还不是写作的最后日期)。

《三国演义》连环画(丛书)研究

(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制定)

yy9003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中外人士耳熟能详、影响巨大的文学巨著,在大众中有一个流传的过程。一是借助印刷术,把《三国演义》、《通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本来面目,以汉文和各种外文译本的形式展示给中外人士。它以后连环画的形式在中国流行。电子媒体为《三国演义》的传播和普及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讲故事、广播剧和各种文学欣赏节目都是通过广播让人们听到的;接着,一部描写三国演义中某个人物的电视剧和一部反映三国演义全貌的电视剧出现在屏幕上。这些都对《三国演义》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选择《三国演义》连环画这一特定的大众传播形式,抛开《三国演义》连环画(单行本)的舞台,尝试对《三国演义》连环画(套本)的改编、绘制、出版、发行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一个

《三国演义》连环画(封皮)毫无疑问是根据《三国演义》这部“百年叙事,应面面俱到”的巨作改编的。《三国志》的主题是什么时候用图片表现的,似乎无法考证。仅从一些文字记载、壁画、瓷器图案、剪纸、皮影、元宵灯笼等提供的信息来看。,人们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三国”历史故事的图片比著名的《三国演义》更早出现。据冯骥才先生考证,连环画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五代两宋时期。随着《三国演义》的完成和清末单幅连载年画在各地的流行,在民国初年兴盛的报纸和单幅石版画杂志的帮助下,现代连环画出现了,各种题材都有画家表现。名著《三国演义》不仅为画师们展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画卷,还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人物相貌、战马、宫廷战场、人物关系等信息。,有利于他们设计图片,画出漂亮的图片。艺术家以连环画的形式不断表达三国演义的故事是必然的。于是,第一部表现《三国演义》名著的连环画——《三国志连环画》(陈绘,24集,每集32幅)于1925年由上海世界出版社出版。描绘三国演义题材的连环画创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达到顶峰,50年代出现了一些鱼龙混杂、粗制滥造的情况。

以我亲眼所见的单行本来看,比较好的有《蜀汉王朝的终结》(朱光裕画)、《偷渡到尹平》(刘细咏画)、《陈宫与曹操》(徐正平画,以孟德献刀为始,白门楼为终)、《走荐诸葛》(王玉山画)、《张飞》(陈光义另外 有《斗智过江》、《三魂周瑜》、《焚营》、《关羽之死》、《长坂坡》、《老将黄忠》等等。 以上连环画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继续出版单卷连环画(如《赵云》、《挂印封金》、《老将黄忠》)的同时,相关出版社开始用完整连环画取代单卷连环画。他们精心组织改编和绘画,对所画人物的造型和表情做出规定或要求,规范上图和下图的连环画格式;再加上一批著名画家涉足漫画领域,这些都促使了一批精品的问世。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有关编辑的努力下,《三国演义》连环画一套60本(本文称为一套书)已经出版。漫画《三国演义》(丛书)成为经典漫画中的佼佼者,深受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普通百姓、成人和少年儿童的喜爱。

这里想澄清一个问题,就是《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套书)是什么时候出的?据1995年2月9日《北京青年报》第二版刊登的一篇记者报道,据说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部孙同志介绍的这本连环画,已经出版30年了。50年代初开始创作,60年代初仅出版48册。197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老作者,为《三国演义》增加了12卷,从而成为60卷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据我所知,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孙同志的口误,是记者的笔误;事实是,60册《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都是60年代初出版的,包括作者在内的读者在“”前就已经看到了全貌。为什么要等到1978年以后?

《三国演义》连环画(集)自出版以来,经历了三个出版阶段: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初出版60卷并同时进行一些调整的第一个阶段;70年代末改一套48卷,其余12卷后期印刷(袋装发行),为第二阶段;80年代末,由原来的24卷(60卷)改为32卷精装(一套3卷,每卷包含原来的20卷连环画),为第三阶段。下面,我就第一、二阶段版本及其编撰得失,陈述个人看法。

第一阶段(60年代初)《三国演义》连环画(集)首次出版。出版社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下大力气改编原著,保留了对重要事件和名人的描写;原著中对诸葛亮、关羽的过度美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它客观地、批判地描述了原著中所倡导的尊刘抑曹的封建道统、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于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原著中宣扬的,要么删,要么避(如吕蒙之死),要么适当改写(如孙策之死);原著中一些看似热闹的情节(如曹孟德的《大宴图》、《铜雀台》、《张宝》中关兴的《争先锋》等。)已删除。这种改编使读者了解原著的轮廓,知道基本的历史脉络、事件和人物;并为后来的再版和不同版本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我大致了解三国。这种改编有利于读者在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指导下,看清世纪兴衰。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浓缩历史事件,改编者仔细推敲了许多书籍的书名。比如正式出版前,《破袁绍》改为《战官渡》,《七擒孟获》改为《诸葛亮过泸水》,《雪破羌》改为《擒孟达》。出版后,《威震天逍遥津》被改成《坎苏之战》,《八卦》被改成《八卦》等等。

此外,在框架结构上,改编者曾在丛书基本齐备的情况下进行了小幅调整,将原本一卷本的《李四之乱》(原名《长安之乱》)分解为两卷本——《长安之乱》和《李与郭交兵》,分别安排在“三让徐州”前后,更准确地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还有《传书救刘备》的原设计在出版后进行了调整,删除了无关大局的琐碎事件,更好地展现了历史的大起大落。

在绘画上,《三国演义》连环画(封皮)采用传统的手绘方法,画师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再现人物的风采和战争的惨烈。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到朝廷的雕梁画柱、军队的行动、战场的厮杀胜负,都描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对于这组画,需要指出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套书是对此前出版的《三国演义》单卷本的包罗万象,并沿袭了《走私》、《陈宫与曹操》、《举荐诸葛出巡》等大量绘画作为该套书的基本内容,如《二士争功》、《捉曹》、《举荐诸葛出巡》等。

再者,需要指出的是,在封面书的出版过程中,《燃烧的新领域》换了三版——从张大静(也就是《赚曹秀》封面的画师)画的第一版,到吴志明和叶志豪画的第三版,直到现在,在连续两版正式出版后重新绘制,变粗为精,从出版社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在封面书籍的出版过程中,对《冯依婷》、《火烧新野》、《群英会》、《兄弟争王》、《五丈原》等书籍的彩色封面进行了重绘,或画面更能展现故事的重要片段,或敢于舍弃粗制滥造的作品(如张大静画的《火烧新野》、《五丈原》)

总之,改编和画家永远以优秀为目标。在这60卷中,以(长坂坡等五卷本画家)、陈光义(董卓《进京图》等四卷本画家)、(反西凉等六卷本画家)、(天水关等三卷本画家)、唐、、朱光裕、江平等最为著名。

什么都想要,就会幸福。60卷的漫画《三国演义》在绘画上也有一些缺陷或错误。

第一,同一位画家在不同卷甚至同卷的人物或画面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比如王玉山作品中被俘的张任和被俘的庞德(见《取成都》第87页、《七军水淹》第108页)、张飞拜闫妍、魏延拜黄忠(见《张松图说》第155页、《取成都》第65页)、马超打张飞的两页图(见《取成都》第101页、104页)。又如李铁生的《费耀与新美乐股份公司》(见《姜维贤书》第52、89页);比如冯墨农的《贾凡与郑文》(见《桂政司马氏》第5页,《张武袁》第28页)。

二是部分人物或剑不一致。比如储旭要用刀而不是枪(见《马跃谈戏》第5页);魏延也要用刀,不要用枪(见《诸葛摆神》第64页);《荐诸葛出巡》和《置四州》中的吕旷和吕翔应该是一个形象;《捉拿梦达》里的赵云应该和《天水交接处》里的赵云长相差不多;《姜维避祸》和《姜邓斗智》中司马望的出场应该是一致的;等一下。

第二阶段,也就是后,为了弥补动乱时期打破旧传统烧《三国演义》连环画的行为,满足人们普及《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愿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78年重印了《三国演义》连环画。这次再版和原版最大的区别就是把原来的一套60卷改成了一套48卷。48卷改编出版相当一段时间后,应读者要求,出版社按原版本增补了删除的12卷。

据作者统计,一套48卷出版时,原60卷中只有22卷(即37%)没有内容调整和图片增删;而原版的63%是“操作”出来的。

关于内容结构的调整,基于对一个历史事件更好的按时间顺序呈现,原版的主要调整在“关羽投降曹操”和“千里寻兄”(即原版的“白马坡”和“千里独骑”)之间;在“庞统之死”和“关羽之命”(即“落凤坡”和“水淹七军”的原始版本)之间。其余的调整只对一套48卷是必要的。例如,如果只选择了四张图片并合并到“kanroji”中,则会删除一份“三个周琦yu”;原版本分为两部分,分别归类为《张松呈图》和《成都取经》,删除了一卷《落凤坡》;“刘备征吴”主要内容大幅缩减,并入“烧连”;甚至一些内容独立的卷也被调整了。

这种调整的效果如何?调整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漫画?在我看来,这种调整是不成功的。

首先,不恰当的是,大量关于吴栋的内容被删除。比如《取南郡》、《周瑜携三怒》、《斩断河道夺窦》、《单刀会》、《安珠平武路》、《赚曹秀》、《求司马》等书都被删掉了。这样,读者就无法理解吴栋在三国鼎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吴与蜀、吴与魏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经过这次调整,成了无所作为、无所作为的一方,《三国演义》成了两国演义——只剩下魏国和蜀国,这不符合原著,也违背了历史真相。

其次,经过这样的调整,重要的历史人物并不丰满。对于曹操这个人物,比如谋杀董卓、斩断发辈、征战张绣等正面内容。删除了误杀一家、一家、斩首王楠、斩首陈宫含泪、徐母诅咒曹等负面内容。被删,所以读者无法从多方面了解曹操的内心世界和坎坷命运。

第三,经过这样的调整,一些事件和人物变得支离破碎,要么没有原因,要么没有最终结果。比如删除“捉放曹操”,就说不清楚陈宫是以什么身份说服曹操放弃兵力(“三让徐州”);如果把伏完事件删掉,读者就不知道曹操的女儿什么时候会成为汉献帝的皇后了。删去“举荐诸葛”,而如果不说明徐庶与刘备、孔明的交情以及自己的才能,读者是无法理解徐庶在曹操面前称赞孔明、徐庶要去新野投降、徐庶识破庞统连环计划并要求庞统设计逃离赤壁之战等等情节的。删去“荐诸葛”,删去刘封的起因,读者就无法理解孟达阻止刘封发兵救关羽的背景;删了《周瑜三怒》,不知道庞统是怎么遇到孔明的,又是怎么在孔明吊唁的时候抛弃孙权,投奔刘备的。等一下。其他事件,如周瑜箭伤缘起、曹植七步诗、曹操之死、曹芳降职、司马师之死、孙夫人归吴、华佗之死、张辽之死等。,应该说明。但是,在调整到48卷时,这些都被删除了。后来用袋子印了12份,但和原来盒装的48份有些重叠,让人觉得不伦不类。

在绘画上,一套48卷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其中两张——《战长沙》和“空城市计划”都是徐正平重新绘制的。笔者认为,《战长沙》原著不如徐正平的改版绘本;但原“空城图”(即传书救刘备的画师所绘)绝对比徐正平的修订绘本更细致、更美观;徐正平修订的图画书比较粗糙,在批评森林、批评漏洞和批评儒家思想时,有一些说明一些历史故事的技巧。

第二,画面被剪了。有些场景因为剧情的压缩被删掉了,比如镇压黄巾起义,陈宫之死,骑雪破羌等等。有些图是为了追求一个画册差不多的页数而舍弃的,比如典韦铸曹,收藏等等。部分原图被删是因为加了其他图,比如《行千里,独骑》被删了2页。还有一些图片是结合原著前后两页的文字描述舍弃的,比如《三让徐州》《定军山》《行走麦城》《天水关》《五丈原》。当然也不排除原图受损的特殊原因。

第三,画面增加了。与原版相比,增加了一些人物,如蔡邕的晋升和谋杀。增加了一些事件,比如斩首李儒,暴杀董卓尸体。其中有一些是在原版本中对已有事件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并添加了图片,如曹操入侵乌桓(添加3页)、关羽寻弟(添加17页)、七军泛滥(添加7页)等。有些原图明显被删,有些图是为了扩大篇幅,凑足页数而加的,比如《冒犯长安》(加了11页)、《白马坡》(加了4页)、《官渡之战》(加了7页)、《徐虎之战》(加了13页)、《攻下梦达》(加了11页)。

第四,改了封面。小霸王孙策、长沙之战、取成都、路虎之战、定军山、空城图、八卦等封面都被重绘。

需要指出的是,四十八卷连环画《三国演义》再版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3年12月在北京出版了《三国演义》第三版。该社编辑部在《本书校勘札记》中指出了校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错误。这些疏漏大多与漫画的改编和绘画有关。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应根据指出的错误,在调整和重绘工作中对原图文描述中的错误进行更正。可惜的是,48卷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未能对相关的画面和文字描述进行改动。

如果进行更改,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诸葛装神》第85页要表现的是“兵败延宕,甲盔弃甲,马引败兵望木门而走”。注意,这里的魏延是在马背上被打败的,也就是原版中魏延徒步撤退的画面要修改一下。

其次,《集四州》第109页的文字描述应体现“焦触幽州刺史,驱诸郡知府,背袁于曹”,即原文描述应由“乌桓触”改为“焦触”。

第三,《正贵司马氏》第十三页“汲水”二字,应改为“蓼水”。

第四,《凤仪亭》第86页的题注应体现“卓仲嘉不得入”(即袍内穿软甲防身),而不是原题注中的“董卓裹厚甲”。

漫画《三国演义》的改编、绘制、出版和多次再版,实现了出版者的愿望,达到了目的——即名著《三国演义》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名著《三国演义》的各种社会功能都是通过它的传播效应体现出来的;而传播效果是由具体的传播方式和使用的媒介决定的。名著《三国演义》的社会功能以连环画(套书)的形式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以说,近几十年来,在《三国演义》名著的各种普及传播形式中,连环画(套书)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为《三国演义》名著的普及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套书)有利于读者获取知识,不同的读者可以得到不同的知识补充。读者可以通过漫画中描述的广阔而丰富的历史场景,了解公元三世纪前后的黄巾起义及其被镇压的过程,跌宕起伏的封建吞并战争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纵横交错的政治斗争,以及带有一定朴素辩证因素的战争案例及其背后的军事科学原理。这样,不同形态的读者各有所得。难能可贵的是,连环画(套书)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思想和观念,正确地反映了历代所歌颂崇拜的诸葛亮的智勇双全和关羽的勇猛忠诚,保证了传播的方向。

其次,《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套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借助原著高低不平的艺术结构,成功改编。基于原始汉语和白话混合的语言特征,进行文本描写(包括图中的文本描写)。特别是其独特的连环画(封面书)形式,不仅保留了一般连环画(单行本)相对于独立单幅绘画的优势,还创造性地将一本书里连续表现的技术手法拓展到几十本书里呼应的连贯表现手法。再加上有明星的艺术家团队规范认真的实践创作,《三国演义》漫画(封面本)成功出现在读者面前,并将永远流传下去。用图片展示了名著《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及其不同命运的生动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语言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名著的优点,如通过其言行表现人物,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深化人物性格刻画等。,基本都保留在漫画书(封面书)里。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一直以漫画《三国演义》为窗口,探索原著的深刻意境。名著《三国演义》在发展文化方面的部分功能是通过《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书)来实现和拓展的。

第三,有利于人们娱乐。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唐人已“戏张或笑邓艾吃”;宋元时期,三国人物的故事已经被艺人带到评书论坛和戏曲舞台。名著《三国演义》出版后,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提供了基本依据,连环画就是其中之一。《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版)将名著《三国演义》的书面语转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用形象和文字描述来传播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每当《三国演义》漫画(封面)中的一本书出版,总会引起孩子甚至大人的抢购;人们从新华书店一排排的读物中一眼就能找到深蓝色边框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书),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兴趣的话,选一个临摹或者从屏幕上学习一个绘画模型。人们欣赏画家的描述,思考文字说明的含义;有鉴赏能力的会进一步讨论你画师的技术特点,讨论《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书)的画面是否能体现原著的描述,文字描述与原著的区别,文字的改编,画面设计的得失等。《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书)使人得到娱乐和享受,培养社会成员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种热潮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1994年底两次出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让人不得不感叹《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书)的成功及其所依托的名著《三国演义》的生命力。

从上世纪60年代《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书)出版到现在,30多年很快就过去了。它将迎来无数个三十年,在中国民间永远流传,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各种“快餐文化”如雨后春笋,外来文化泛滥,我们的后代被外国漫画包围的当下,作者对《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作出上述分析,不是故弄玄虚或惜古惜今,而是试图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供今天的出版人参考。

第一,要有百年育人的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影响:

我们所有的阅读材料都应该是整个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中的各类儿童读物,更应该在课外教育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教育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部分。童年时期的各种教育影响,迟早总会转化为孩子的素质。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从社会提供的阅读材料中获得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对读者负责;应该做到:多年后,读者会回忆起,他们的成功是因为阅读了我们出版的某本书或某批书,而不是相反。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作者和很多同时代的人一样,从小看很多正面的书长大,包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套书)。“”对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摧残和摧残,让人痛心疾首。之后,《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书)的再版一度让人欣喜若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改编汇编《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的过程中,取原著之精华,古为今用。对于原著中封建正统、封建礼教、封建意识形态的糟粕,他们本着对读者和后代极度负责的精神,设置了“过滤网”,把糟粕挡在了漫画之外。他们的所有努力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并给一代又一代的成年人带来了教训。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改编原则,不能放弃出版社的责任。一些特定时代产生的原创作品,不经过分析、批判、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是不行的。我们不反对作者的合理想象,也不反对通过艺术手段让读者的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要划清科学幻想与封建迷信的界限,处理好忠于原著与改编再创作的关系。不应该像某出版社出版的《隋唐演义》连环画,几乎没有做任何改编,完全照搬原著的描述,甚至把封建迷信公然出现在读者面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经济效益放在正确的位置,以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作为经营的统领,反对急功近利的观念和行为。更多优质产品,生产优质产品;把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献给读者和后人。

第二,一定要精益求精,杜绝伪劣产品:

《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本)除了指导思想正确,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中进行教育外,在改编和绘画方面也是出了名的。改编者和画师努力工作,坚持认真的创作态度,使原著的改编自始至终形成呼应之势,一气呵成;每一卷的画面都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有些主图还能独立写成,成为某个《三国》故事的缩影。

优秀不等于拖延。当时,许多改编者和画家以质量为前提,争分夺秒,在报酬低廉的情况下,将《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奉献给经历了三年艰难岁月的中国人民,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他们的笔下,几乎没有失败,没有敷衍了事的痕迹;即使有,也是基于对读者负责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益求精不仅是适应者和画家打开市场、参与竞争的必备素质,也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粗制滥造不会给任何发行商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一处,多处改编,反复失败,一页,多页甚至反复不成功的画师图,只会让读者选择其他读物。但是,失败和失败的画面很多。我们不反对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但中国的漫画必须以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为基础,这样中国人才能接受,才能达到出版商的目的。如果我们的产品充斥着邋遢的图片,小报插图级别的图片,所谓西方“抽象艺术”的图片,读者会前一两张容忍,后一张轻蔑地抛弃。

第三,坚持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造民族精神产品。

我们改编经典为现实服务,教育人们,传播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当我们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古典作品的内容时,我们应该研究古典作品的特点,充分发挥某种艺术手段的特点和长处。如果说,如何通过字幕处理名著中古代书面语与古代口语、文言口语与现代口语的矛盾,是人们现在以电视剧形式表达名著《三国演义》时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特殊矛盾;那么,如何浪漫而现实地表现《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各种相关艺术形式共同面临的问题。

名著不等于历史,名著《三国演义》不等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百年史实。名著《三国演义》本身就渗透了历代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喜恶,成为英雄传奇和道德理想的寄托。怎样才能忠于原著,融入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对于这个问题,《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本)的改编者和画师比电视剧的创作者早三十年就遇到了,而且处理得比较好,这与当时出版者所接受的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教育以及他们所坚持的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三国演义》连环画(丛书)的改编者和画师在创作中,注意在深谋远虑的策略和相互冲突的政治之间划清界限。注意关羽“义”的积极一面和不辨是非、不说真话的消极一面;在“正统”与“统一”的问题上,中国历史的总趋势是从分裂到融合,再到统一。等一下。总之,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封面书籍)来促进当代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智慧的了解。这种效果本身就是对民族虚无主义的否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出版人的文化水平比五六十年代的出版人高得多,遇到的问题也不同于五六十年代的出版人。但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问题。比如如何将学院里学到的新闻传播学书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何在出版实践中积累正确的经验教训?如何肯定和表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不是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等一下。目前我们使用出版社多于教育,有些地方甚至被经济效益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样一来,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指导地位肯定低了,出版商的素质肯定下降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浪潮肯定高涨了,外来文化肯定被崇拜了。这是值得当今出版部门的管理者和出版者深思的。

(全文结束)

文字:yy 9003(lianqu.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andon8.com/35618.html

网站地图